香草

【分析贴】《伏地魔:破碎的灵魂,孤独的天才》性格篇

曹某人:

作者话:关于伏地魔的人设,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的为人处世哲学,性格特征,行为方式,道德准则,价值观等等,都非常的有意思,都可以细细的品,我滔滔不绝的讲一年都可能讲不完。


 


但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时间上并不是很宽裕,所以这篇人设分析只分析了伏地魔的性格。(结果还是巨长无比)


 


我将用犯罪心理侧写的办法来分析伏地魔,全文涉及到大量的心理学术语,少量的历史背景,参考的文献在文章的最后。本文有很多东西百度不到,需要去知网查。对本文的理论背景有意见的人,请直接去和文献作者对线。我不生产理论,我只是理论的搬运工。


 


 


《伏地魔:破碎的灵魂,孤独的天才》性格篇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侧写?(简要科普)




犯罪心理侧写是,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犯罪现场以及犯罪行为,分析出犯罪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1】


 


《汉尼拔》,《别对我说谎》,《犯罪心理》,这些美剧里都出现过犯罪心理侧写师。


 


现实中,高等院校也这门课程,老师会教学生如何科学的对犯罪进行心理侧写。


 


教科书上,比较传奇的案例是,1956年心理学家布鲁塞尔成功侧写了炸弹狂人的特征,他不当帮助警方锁定的犯罪嫌疑人,还精准的预测到炸弹狂人是个和年长女性同居的处男,他被逮捕时一定会穿着双排扣的西装。


 


目前,犯罪心理侧写的理论走向成熟,有主要有两个学派,第一,以弗洛伊德主导的精神分析法,强调本能。第二,以J.B.华生主导的行为主义,强调环境。


 


我在分析伏地魔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第二种,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辅助。


 


这里跟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什么叫做学派。


 


这就好比,一道菜,你既可以用刀叉吃,也可以用筷子吃。使用刀叉的人就是一个学派,而使用筷子的人就是另一个学派。两个学派,都可以自圆其说,都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他们的目的都是“把菜吃进嘴里”。


 


学派像有生命一样,会不断的演化,有时候会吸收敌对学派的理论。就像是筷子派的人觉得叉子有时候也挺好用的,于是把筷子的头改成了小叉子状。


 


学派之争有时候会非常激烈,导师经常叫自己的研究生们狂产论文,一天到晚和对家撕b,玩经济学的朋友一定知道有个叫做福山(Yoshihiro Francis Fukuyema)的美籍日裔政治经济学家,他都快被我国的教授们撕烂了,而热爱撕福山的学者都有一个外号“鞭福侠”。


 


有时候撕的撕的,还会突然诞生新的学派。就像是,筷子派和刀叉派正在撕,此时路过了一个帅气的印度人,表示:在座的学派都是垃圾,用手抓着吃才是真理。刀叉派和筷子派震怒,表示:你过来,我们请你吃火锅!


 


看他们这些大神出征,我这种围观的小萌新,像个迷妹一样,激动的不要不要的,疯狂为自己喜欢的学者打call。他们撕的比饭圈激烈多了,而且观赏性极高,都是硬核选手们直接硬肛,不使用网络宫斗的下三滥手段。


 


好了,我一提到经济学就太激动了,有点扯远了,我们回到心理学上。


 


心理学家在研究犯罪人时,就像吃菜时,刀叉、筷子都可以用,这个不矛盾,因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内行人必须掌握各个学派的思维逻辑。外行人即便通过百度,也无法拥有这种素养,毕竟内行人是常年和对家撕才练出来的思维逻辑。


 


而通过百度,外行人,只搜出“碎片化”的知识点,所以他们装b时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有点类似,你偶尔打一次游戏,你的父皇大人看见了,得出结论,你整天都在打游戏,并没收了你的手机。


 


我看别人写的分析贴,其实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百度复制粘贴,乱截图,乱发书的章节照片。那么碎片化的知识,那么混乱的逻辑,说明就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派撕b。


 


更何况,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黑话,比如心理学黑话,“巴普洛夫的狗,配的是薛定谔的猫还是桑代克的猫”,“艾宾浩斯曲线和顿悟说在美苏争霸时,谁赢了?”,“弗洛伊德很污吗?”。这些东西都是百度不到的,而内行人听见了都会心领神会的笑一下,说出正确的暗号。


 


内行的人,写分析贴时,多多少少都会下意识使用一些黑话专用词语。如果一篇分析文使用的最高级的词语和逻辑才是初中水平,那作者八成是个初中生。


 


每个高校也有自己的黑话,不知道暗号,真别装大尾巴狼,一下就会被戳穿的。有时候行内人不去戳穿,只是怕对方疯狗化,为了面子不顾一切的咬人。


 


黑话这点很像HP世界里,各个学院的学生才知道自己宿舍进入暗语。其中,清华北大黑话最多,而装这两个学校的人也最多,听某些执法人员说,酒吧做台女,基本上都自称是“清华北大毕业”,真是蛮可笑的,装大尾巴狼是可以提高“身价”吗?


 


好了,扯了一大堆,就是想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文化人的“打架”规矩,总结一下就是,百家争鸣,自圆其说,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无尽的辩证。


 


最后,在强调一遍。这篇关于伏地魔的人物分析主要使用了行为主义分析法,而精神分析法只是辅助理论。如果其他玩犯罪心理侧写的人,使用其他学派的方法,可能会得出和我不一样的结论。


 


二、伏地魔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们要分析一个人,首先应该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伏地魔出生于1926年12月31日,那是的英国经济危机爆发,社会动荡,孤儿院宗教色彩浓重,医学上额叶切除手术盛行。


 


1、20世纪的英国经济和社会


 


这里的内容很硬核,我是为了防杠才写的,看不懂的读者可以直接忽略中间的论述,只要知道那时候英国又乱又穷就可以了。


 


英国在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使得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的充分调节而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的考验。【2】


 


1930年初,英国失业人口为150万,夏天达到200万,年底达到250万,失业率由危机前占劳工总数的不到10%,迅速上升到1931-1933年间的平均21%【3】


 


1935-1937,失业人数虽然下降,但仍高于整个平均10%的失业率。失业期间,失业者往往生活无着落、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绝望和空虚成为普遍的情绪。【4.】


 


二战后,英国实行凯恩斯主义,获得了20多年的虚假繁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陷入了罕见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缓慢增长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经常性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这两反面相互融合,交织并发。西方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滞涨”(stagflation)【5】


 


总之,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在那段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伏地魔身为孤儿时自然是因为贫穷而受过不少苦。


 


2、充满宗教色彩的孤儿院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对会“魔法”的怪胎,往往持肯定态度,觉得人家是开天眼了,神仙下凡,可厉害了,在我们的《封神榜》里基本上大家都会“魔法”,他们这些神仙也没有被普通老百姓歧视。连妖怪也有被崇拜的,比如蒲松龄,天天幻想美女妖怪半夜来找他,馋他的身子,他还把YY写成了本书叫做《聊斋志异》。


 


所以,很多人在看《HP》的时候会对“怪胎”这个词很疑惑,不理解为什么英国麻瓜那么反感怪胎,还搞什么“女巫狩猎”,杀了那么多人。


 


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而西方是一神教文化为主的。我们古人要学四书五经,而他们要学《圣经》。


 


英国暴君亨利八世手下有一个大律师托马斯.克伦威尔,他就是个熟背《圣经》的人,也因此他从平民变成了国王的执行官。【6】


 


《圣经》是贫苦卑贱的平民们,在血统之上的英国社会里,唯一的金钥匙。《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吧。【7】


 


《圣经》里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除了上帝显灵,其他的生物展现出“魔法”,都极有可能是撒旦附体,而被撒旦附体的人,就是怪胎,会给周围人带来灾害,导致大家在末日审判时下地狱。


 


如果,读过《圣经》的人就会发现,它里面一直在强调人不要做异怪的事情,比如,男人就必须和女人结婚,如果男人和男人结婚就是怪胎行为,要火刑。


 


而孤儿院往往由宗教捐款建立,教徒会在孤儿院里面传“福音”。【8】


 


伏地魔生活的20世纪的英国,还是双轨制教育模式,也注定了身为孤儿的他要去学习《圣经》,接受传教,而他周围的小孩大人也都会受到宗教价值观的影响。【9】


 


伏地魔就是这样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的,他很清楚自己是个怪胎,也很清楚别人会怎么对待怪胎。只不过,因为他有强大的魔法保护,所以基本上没有怎么吃过亏。


 


我们可以看看原著里伏地魔对孤儿院的态度,我引用了英文原著,因为网络上的免费翻译版本,有很多错误,高二以上的英语水平的人建议去看英文原著)


 


(1)《HP & Chamber of Secret》


 


Dippet kindly:“I cannot possibly let you stay at school over the summer. Surely you want to go home for the holiday?”


 


“No” Said Riddle at once.“I’d much rather stay at Hogwarts than go back to that—to that—”


 


这段讲了,由于密室打开,校长Dippet说Tom暑假不能呆在学校,问他愿不愿意回家。汤姆立刻回答不,然后用了两个程度词“much”,“rather”表示自己愿意呆在学校,而不是回去。汤姆甚至结巴了,说了两遍“to that”,说明孤儿院对他来说是难以启齿的存在,他讨厌那里。


 


不过,这段也从侧面说明,汤姆这个小黑心莲花当时在学校深受校长Dippet的喜欢。


 


(2)《HP & Deathly Hallows》


 


He pointed the wand very carefully into the boy’s face: He wanted to see it happen, the destruction of this one, inexplicable danger. The child began to cry: It had seen that he was not James. He did not like it crying, he had never been able to stomach the small ones whining in the orphanage—


 


这段是原著里少有的伏地魔视角描写,讲的是伏地魔第一次和哈利见面,想杀哈利,婴儿哈利一开始没有哭,还很好奇的看着他,后面发现不对劲了,开始哭,伏地魔在内心吐槽,他在孤儿院时,就无法忍受小孩子的哭声。


 


孤儿院的小孩子要哭到小汤姆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伏地魔还会想起孤儿院小孩子的哭声,这就不太正常。孤儿院的小孩子要么是哭了没人管,就一直哭,要么就是因为饥饿、寒冷、病痛,时不时的要哭两声。


 


(3)《HP & The Half-Blood Prince》


 


Finally passing through a set of iron gates into a bare courtyard that fronted a rather grim, square building surrounded by high railings . He mounted the few steps leading to the front door and knockedonce. After a moment or two, the door was opened by a scruffy girl wearing anapron.


 


“Good afternoon.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a Mrs. Cole, who, I believe, is the matton here?”


 


“Oh,” said the bewildered-looking girl , taking in Dumbledore’s eccentric appearance. “Um…just a mo’…MRS.COLE!” she bellowed over her shoulder.


 


……


 


Dumbledore stepped into a hallway tiled in black and white; the whole place was shabby but spotlessly clean. …..Before the front door had closed behind them, a skinny, harassed-looking woman came scurrying toward them. She had a sharp-featured face that appeared more anxious than unkind, and she was talked over her shoulder to another aproned helper as she walked toward Dumbledore.


 


“…and take the iodine upstairs to Martha, Billy Stubbs has been picking his scabs and Eric Whalley’s oozing all over hissheets—chicken px on top of everything else,” she said to nobody in particular, and the her eyes fell upon Dumbledore and she stopped dead in her tracks, looking as astonished as if a giraffe had just crossed her threshold.


 


“Good afternoon,” said Dumbledore, holding out his hand.


 


Mrs. Cole simply gaped.


 


上面这段在原著里很长,我只打出了比较重要的地方。


 


它讲了邓布利多去孤儿院的经过,整个孤儿院被高高的铁栏围住,没有花草,没有装饰。房间里很简陋,家具不成套,但是异常的干净。帮忙的女性们带着脏兮兮的围裙,孩子得了水痘但是没有治疗,每时每刻都有忙不完的活。


 


个人觉得这个环境,与其说是个孤儿院,倒不如说像个集中营。


 


根据结构化教育的理念,教师会把幼儿园啊,孤儿院啊,做的色彩斑斓,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


 


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自出生起就在色彩单调的环境,很容易智力低下或成为自闭症儿童。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看起来总是花里胡哨的。【10】


 


原著里,管理孤儿院的Mrs. Cole看起来疲惫、严厉、焦虑、不友好,而且经常用命令的语气,大呼小叫。


 


邓布利多和她们都说了“Good afternoon”而没有一个人回他一句“Good afternoon。”,Mrs.Cole甚至在看奇装异服的到邓布利多时,整个人愣住了,仿佛有只长颈鹿进了她的门。加上Mrs. Cole的洁癖倾向,给人感觉很像佩妮姨妈。


 


原著还写了Mrs.Cole酗酒,她知道汤姆有问题,但是找不到证据,她非常想把汤姆送走,还担心邓布利多知道汤姆有点怪了以后会拒收汤姆。


 


提到汤姆的母亲时,她说:“I remember she said to me, ‘I hope he looks like his papa,’ and I won’t lie, she was right to hope it, because she was no beauty—and the she told me he was to be named Tom, for his father, and Marvolo, for her father—yes, Iknow, funny name, isn’t it? We wondered whether she came from a circus—and she said the boy’s surname was to be Riddle. And she died soon after that without another word.”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Mrs.Cole是个直白、观念保守的人,她算不上是坏人,但是也有刻薄的一面,比如她直接说了汤姆的妈妈不好看,汤姆的名字很奇怪。


 


那么通过这个人物,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小汤姆所在的孤儿院是什么样的氛围。也可以体会到,汤姆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孤儿院,还改名换姓,把自己弄成伏地魔了。


 


3、20世纪盛行的大脑前额叶切除手术


 


在汤姆小时候,英国正盛行大脑前额切除手术。手术的过程大概就是“把针放到脑子搅一通”,非常可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图片,我就不放了。


 


许多小孩被他们的家长送去做前脑叶切术手术,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乖。


 


1930年代的好莱坞女星弗兰西斯.法默,被母亲送去切除额叶,除被无数次严刑拷打,电击治疗以外,她还成了院内男看护的性Nu,男人们炫耀自己10美元就睡了一次好莱坞女星。


 


后来人们进行估算,英国正规医院对至少17000人进行了额叶切除手术,而地下医院进行的手术次数则让人不敢估算了。


 


Mrs.Cole作为一个保守直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女性,她极度想要把汤姆送走,还真可能考虑过叫精神科医生把汤姆的大脑搅一搅,让汤姆变乖。


 


在原著第六部里,汤姆第一次见到邓布利多就以为邓布利多是精神科医生。下面是我节选的一部分对话。


 


“I am Professor Dumbledore.”


 


“Professor?” repeated Riddle. He looked wary. “Is that like ‘doctor’? What are you here for? Did she get you in it have a look at me?”


 


He was pointing at the door through which Mrs. Cole had just left.


 


“No, no,” said Dumbledore, smiling.


 


“I don’t believe you,”said Riddle. “She wants me looked at, doesn’t she? Tell the truth!”


……


 “You can’t kid me! The asylum, that’s where you’re from, isn’t it? ‘Professor’, yes, of couse—well, I’m not going, see? That old cat’s the one who should be in the asylum. I never did anything to little Amy Benson or Dennis Bishop, and you can ask them, they’ll tell you!”


…….


“I’d like to see them try.” sneered Riddle


…….


“I’m not mad!”


 


不难看出,小汤姆是恐惧的,各位想象一下一个11岁的孤儿,冲着成年人大喊“I’m not mad!”,反复解释自己不是怪胎,是什么样的情景。


 


但同时,汤姆有着刺猬般的自尊,他一边害怕被带去精神病院,一边又以很强硬的口吻,像邓布利多展示自己很强,谁也不能欺骗他,谁也不能带不走他。


 


好了,以上就是伏地魔小时候所处的环境,接下来就是我对他进行犯罪心理侧写了。


 


三、儿童期的创伤


 


在原著里,伏地魔是非常害怕死亡的,他起名字叫做“飞离死亡”,不停的杀人,把自己的灵魂分裂掉,身体改造掉。


 


伏地魔还固执的把麻瓜归为害虫,想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奴役他们。


 


对于力量,伏地魔也是不择手段的追求,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开始使用黑魔法。


 


这样的偏执行为,在普通人看来是很奇怪的,觉得伏地魔像是有被害妄想症,不停提升自己的力量,然后敌对其他所有人。


 


那么这里就要使用犯罪心理侧写时常用的理论了,既,儿童心理创伤潜伏期。【11】


 


举个例子,2009年11月23日,北京某小区发生一起灭门惨案,祖孙三代6人同时遇害,年龄最大的54岁,年龄最小的不满两岁。6人尸体于11月27日下午被发现。


 


最后警方发现,凶手就是这家的男主人,他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妹妹,妻子,两个亲生孩子。他的父亲给了他三套房,妻子月收入过万,有一双儿女,家庭几乎完美。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会突然杀死自己的家人。


 


心理学家调查后发现,这个男主人,他出生后是爷爷奶奶照料的,非常宠爱他,在他8岁时被父母带到城里抚养,他不适应环境,对父母也没有感情。他开始厌学逃学,便经常被父母殴打。


 


也从这时候,8岁的他出现了心理创伤,既“他的家人只会伤害他”。


 


孩子的求生本能被激起,他觉得他只有杀死家人,才不会继续被伤害。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观念”(一种心理学术语,意思和日常用语不一样)。【12】


 


即便他已经成家立业了,他的父亲母亲也很多年没有打过他了,但是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依旧潜伏在他的脑子里,时不时会在他眼前回闪起被父母打骂的场景,仿佛他又变回了一个无助的小男孩。


 


当回闪强烈到一定程度时,他的大脑会本能的关闭所有愧疚感,道德感,同理感,直接下达命令,“杀死你的全部的家人。”


 


那一天晚上,他的妻子随口责骂了他两句,他突然被激发了,他杀死了所有人,在杀自己的孩子时,他闭上眼睛用刀乱捅一气,他没有一点愧疚,也不伤心,还去全国旅游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看似是一时冲动的犯罪行为,基本上都是儿童心理创伤潜伏导致的。像是之前的,十二岁男孩杀死母亲并砍下母亲双手案,马加爵在校内杀死舍友案,等等。


 


伏地魔的儿童期的心理创伤,主要有三个,第一,死亡;第二,怪胎;第三,无力感。


 


1、死亡


 


我看到一本1960年的孤儿院回忆录写到:教会养的兔子很肥,孩子们却骨瘦如材,他们的眼眶塌陷下去了,显得眼球很大。


很多孩子是残疾的,有些少个腿,有些少个胳膊,其中盲孩子最奇怪,他们没有眼珠,眼睛的位置是两个黑漆漆的洞。


每天都有死掉的孩子,其他孩子被叫过来,一起挖个坑,把死掉的孩子丢进去埋起来。


 


汤姆所在的孤儿院可能好一些,不会死那么多孩子,但是,病死的孩子应该也不少,在那时候,英国孤儿院孩子的成活率真不高。


 


汤姆那么小的年纪就目睹了死亡,所以,他总是极力的想要避免死亡,即便撕裂灵魂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2、怪胎


 


汤姆在孤儿院时小心的隐藏自己的魔力,他总是觉得身为“怪胎”的自己,会被送进精神病院。


 


我们正常人在儿童期遇到伤害我们的人时,第一反应是回家寻求庇护,而汤姆的反应是冲出去,靠自己的力量制服所有人。在汤姆怀疑邓布利多要送他去精神病院时,他甚至打算和整个成人世界为敌。


 


样子让我想起草原上的狼王(Alpha狼),普通的狼很快就会屈服,夹着尾巴瑟瑟发抖,而狼王永远不会屈服,牧民们举着长矛把狼王困在山洞了,狼王会一直反击,撕咬长矛,即便它的整个下颌都被矛刺穿了,它还是会反击,所以市面上买不到狼王的皮,因为它死掉的时候,上身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


 


汤姆这么小的年纪攻击性就这么强,因为他只能这样保护自己。


 


当别的孩子对汤姆展示恶意时,汤姆就会展示更强烈的恶意,以暴制暴,以恶制恶,他让其他孩子害怕他。


 


对于汤姆来说,别人脸上的恐惧,就代表着他安全了,这也导致了他后期喜欢虐杀人,喜欢看别人恐惧的哀求他。


 


童年期被当做怪胎的经历,也让伏地魔极度厌恶麻瓜,他发动战争其中一个目就是奴役麻瓜,某种意义上,奴役了麻瓜,麻瓜发明的“怪胎”这个词也就是消失了。


 


伏地魔在杀人时,也有很强的麻瓜针对性,他很少虐杀巫师,原著里他对纯血巫师明显宽容很多。而对待麻瓜,他一般都会虐待很久以后才杀死。对于喜欢麻瓜的巫师,保护麻瓜的巫师,伏地魔也会进行虐待和公开羞辱,折磨到奔溃了,才杀死。


 


3、无力感


 


伏地魔痴迷于力量,因为儿童期的无力感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汤姆在孤儿院活的小心翼翼,隐藏自己,讨好强者,恐吓弱者,是他的生存之道。


 


原著里,当汤姆发现自己无法恐吓邓布利多,而且确定邓布利多比他强后,他立刻就服从了邓布利多的要求。


 


想想也挺可怕的,在几分钟前,汤姆还是恐惧慌张像刺猬一样展示自己坚硬的刺,后面马上平静下来,讨好邓布利多。这样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真不是正常11岁小孩该有的。


 


下面是我节选的片段,汤姆叫邓布利多证明他有魔力,邓布利多说除非你叫教授,或者先生。汤姆立刻收住了之前刺猬状态,用了非常礼貌客气的句式,请求了邓布利多。


 


“Then you will address me as ‘Professor’ or ‘sir’.”


 


Riddle’s expression hardened for the most fleeting moment before he said, in an unrecognizably polite voice, “I’m sorry, sir. I meant—please, Professor, could you show me--?”


 


后面这样的情况很多,像是汤姆的衣柜被邓布利多点燃时,他很慌张被吓到了,但是很快就冷静下来,把情绪完全隐藏了起来。对于邓布利多的命令,汤姆全部回答的“Yes, sir.”


 


邓布利多在后来评价汤姆用了“secretive”这个词,原著里的汤姆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了起来,后面他成为了伏地魔也把自己弱小的那段历史隐藏了起来。


 


汤姆对知识如饥似渴,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去伦敦,喜欢一个人处理问题,不需要任何人的陪伴,他想要变得强大,想要离开孤儿院靠自己生活下去。


 


汤姆去霍格沃兹时,他拒绝了邓布利多的陪伴,自己一个人去对角线买了魔杖书籍。相对比一下11岁的哈利,他需要人陪伴,当他一个人进入黑魔法店铺时,他是紧张的,想要寻找海格帮助自己的。这才是正常孩子的反应。


 


汤姆极度渴望自己是特殊的人,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他想获得力量,因为特殊,对他来说就是“安全声明”。


 


“I can make things move without touching them. I can make animals do what I want them to do, without training them. I can make them hurt if I want to.”


 


上面这段是汤姆很经典的一段话了,电影里也演了,讲的就是汤姆对自己的魔力感到欢喜和迷茫,这种特殊能力,使他在孤儿院得到了安全感。汤姆非常渴望自己可以再特殊一点。


 


从此,霍格沃兹的一年级新生里出现了一个黑发的小男孩,他礼貌,贫穷,对知识如饥似渴,他独来独往,把自己藏的很深,他为了追求力量,开始沉溺于黑魔法。


 


连邓布利多都承认伏地魔在魔法方面懂的比他多,他曾经说过:“Voldemort had powers I will never have.”


 


不过,这种迷信力量,而鄙夷感情,不向任何人需求帮助的性格,最后也导致了伏地魔的自我毁灭。


 


 


 


除了上面三个主要的儿童期心理创伤,伏地魔还有点很有趣,那就是他的禁欲可能也是童年的心理创伤导致的。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原著里,伏地魔的母亲身为女巫却不使用魔法救自己,她深爱着老汤姆,她讨厌自己女巫的身份,不想活了,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巫师,于是她把汤姆留在了麻瓜孤儿院。


 


这个事情让伏地魔觉得,爱就等于要失去自我,失去力量,会死亡。


 


我们看到家人的缺点后,就会想,我们长大了以后一定不能成为那样的人。伏地魔也不想变成自己的母亲,他特别鄙夷感情,也特别禁欲。


 


原著里,伏地魔童年期在孤儿院里接触了大量的女性,而那些女性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粗俗,神经质,对弱者慈悲心怀,对他这样的强者充满怀疑。青年的伏地魔在女性面前,会隐藏自己,假装自己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这样的压抑自我,长期下去,可能会形成厌女症。


 


JK在设定伏地魔时参考了希特勒。希特勒觉得,和女性XX会玷污他的血脉,因为那时候梅毒肆虐,还无药可医。所以很多心理学家人认为希特勒是个处男,他犯下二战这种罪恶,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性压抑来解释。


 


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搜这帮心理学家的和对家撕的经过(在外网是英文的),那内容可刺激了,大概是,正方:希特勒是处男!反方:不!他不是!他画过春宫图,购物记录显示他用过避,孕,套。正方:假消息!反方:我给你证明巴拉巴拉(各种少儿不宜的东西)


 


四、青春期的他人认同和归属感




好了,讲完了伏地魔的童年期创伤,现在来讲讲伏地魔青春期的归属感问题。


 


青春期的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同,也非常的需要归属感。人到20多岁了后,其实就不太在行他人的认同,而是转向自我认同,也不急切的想要归属感了。【13】


 


比如,饭圈的形成。青春期的孩子们,以偶像的名义聚集在一起,相互认同,相获得归宿感,最后形成一个团体,目标是保护偶像,一致对外。


 


这是一种生物本能,人到了那个年纪都会有这样的行为,很多群居动物也有类似的行为。


 


比如猴群,进入青春期的年轻猴子,会离开家族,在别的森林和其他同样离开家族的猴子,一起组成新的猴群,生生不息。


 


我比较庆幸的是,在我需要他人认同和归属感的年纪,找对了方向,没有迷恋明星,而是喜欢上了学术大佬们。


 


汤姆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以汤姆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归属感,他很难得到。


 


孤独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你与每一个人都可以聊的很好,但哪一个都不是你的朋友。


 


汤姆就是这样孤独的一个人,他总是带着面具,常年独来独往,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其实很孤独,因为他从来没有过归属感。


 


而在这时候,16岁的汤姆发现了自己是斯莱特林继承人,他有家了,而且还是那么伟大的一个家族,汤姆产生了归属感,他立刻把斯莱特林的遗愿视为自己的目标,打开了密室,释放了蛇怪,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


 


在16岁暑假时,汤姆去了The House of Gaunt,见到了自己的舅舅,也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The door creaked open. There on the threshold, holding an oldfashioned lamp, stood a boy Harry recognized at once: tall, pale, dark-haired, and handsome—the teenage Voldemort.


 


Voldemort’s eyes moved slowly around the hovel and then found the man in the armchair. For a few seconds they looked at each other, then the man staggered upright, the many empty bottles at his feet clattering and tinkling across the floor.


 


“YOU!” he bellowed. “YOU!”


 


And he hurtled drunkenly at Riddle, wand and knife held aloft.


 


“Stop.”


 


Riddle spoken in Parseltongue. The man skidded into the table, sending moldy pots crashing to the floor. He stared at Riddle, There was a long silence while they contemplated each other. 


 


这段描写JK的笔力还是相当足的,大家想象一下,一个瘦高,苍白,英俊的黑发少年走进一个破败的房子,看着醉醺醺,举着刀,情绪激动,想要伤害他的中年男性。轻飘飘的说了一声“Stop.”,中年人男人狼狈的倒在了地上,被汤姆强大的魔力和蛇语震到,平静下来,两人沉默的对视。


 


汤姆异常的冷静,完全不像个正常的16少年,他已经有了伏地魔的冷酷和残忍,在情绪表达上也非常淡漠,感觉深不可测。


 


哈利都忍不住要钦佩汤姆的处事不惊,原著里写的“Harry could not help but feel a resentful admiration for Voldemort’scomplete lack of fear.”


 


汤姆和他的舅舅Morfin交流中,得知两件事,第一,他的父亲抛弃了他的母亲(他不知道迷情剂的事情),第二,他的舅舅当着他的面辱骂了他的母亲,serve her right, marrying filth,Dishonored us,that little slut,这些都是相当粗鲁的词了,估计翻译版本都只能和谐的翻译。


 


伏地魔在听这些辱骂的时候异常的安静,只是拿着魔杖move forward,结果大家都知道的,汤姆杀死了自己父亲一家,篡改了舅舅Morfin的记忆,嫁祸于他。


 


想想真是挺感慨的,当初那个11岁,在孤儿院恐慌的大喊着“I’m not mad!”的小男孩,现在成了无所畏惧的伏地魔,他的力量足以保护自己,他不用假装乖巧的讨好别人,他随手就夺走了别人的性命。


 


他都这么强了,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可以伤害他了,也没有人敢把针伤到锤进他的脑子里胡乱搅绊了,他不用挨饿不用受冻也不用畏惧死亡了。


 


但,汤姆依旧选择走上不归路。


 


我现在反而很庆幸16岁的汤姆已经失去了情感起伏,成为了冰冷的人至少可以让他少碎一次。不然,各位想想,一个孤儿自己曾经幻想的家,并不值得他花这么多年去寻找,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正常的16岁少年,是多么的残忍。


 


青春期的汤姆寻找到的归属,不是家,而是自我毁灭。


 


五、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各位有好奇过吗?


 


为什么一个人一旦开始杀人,就很难停下来?


 


那些连环杀人犯,他还是人类吗?


 


答案是:没错,他们还是人类,不过,目前全世界的学者公认,发展到反社会人格的犯罪无药可救,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杀人是错误的。很多人服刑完毕,被放出去了,会犯罪升级,杀更多的人。不过,他们在提起自己爱的人时,照样会流眼泪,并不是想新闻媒体上报道的,完全没有人类的感情。【14】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研究价值的反社会人,心理学家会去研究他,预防社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人。


 


如果,监狱的床位不多,心理学家也不想研究他,那基本上都只能执行死刑。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学术界有很多的理论。


 


有些学派认为,P质和M基因会导致反社会人格,犯罪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而且白人男性有三分之一携带M基因,他们家暴的可能性更大。 


 


也有学派认为,环境和家庭教育才是反社会人格形成的原因,M基因和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的。


 


有些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分子,他们把自己的苦难归于外界,认为是社会欠他们的,所以他们要报复社会,比如,各类校园枪击案的犯罪。


 


杀人的时候,他们会处于亢奋的状态,大脑分泌多巴胺,开始上瘾这种感觉。赌博成瘾,吸Du成瘾也是类似的原理,处于上瘾时,人的道德感会关闭。


 


比如,6.21南京女童饿死案,乐燕将3岁和1岁的女儿锁在家中,自己出去吸DU,十几天没有回去,警方打开门时,两个孩子尸体已经风干。在审判席上,乐燕提起自己的孩子时,表情淡漠。


 


反社会人格犯罪被抓了后,都会说,自己想收手,但是就是想杀,脑子里会一遍一遍的回味自己杀人时的场景,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记得。这种杀人成瘾和道德感关闭,真的挺可怕的。而且每个人的大脑都可能变成那样,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对什么东西成瘾。


 


反社会人格的犯罪都有个犯罪升级的过程,一开始他们只是杀人,像是用刀捅死,绳子勒死,毒药毒死,后面开始虐杀,如殴打致死,用手反复掐窒息,sex虐待后杀死。再升级到拿走器官做战利品,食人等等行为。


 


伏地魔和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他对于黑魔法极度痴迷,像是上瘾了,他也喜欢折磨受害者,他会让受害者恐惧哀求后,再杀死对方。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伏地魔挑选受害者时,主要针对麻瓜和反对自己的巫师。他不是连环杀人凶手,对“杀”没有成瘾。


 


伏地魔也有一个犯罪升级的过程,从一开始他是利用蛇怪,他不会看到杀人过程。然后开始自己使用阿瓦达,他会看到受害者眼中的光消失,而且杀的主要是麻瓜。最后,伏地魔开始公开虐待折磨受害者,在受害者开始恐惧哀求时杀死对方。


 


伏地魔的这种公开折磨,本质上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羞辱自己厌恶的人,所以他执着于1V1,如果受害者是巫师,伏地魔必然会要求对方拿起魔杖和他用魔法决斗,他玩弄猎物时,食死徒只能围观,不能插手。


 


伏地魔也从来没有说过这个世界对他不公,他不像校园枪击案的犯罪人,觉得所有人都欠他的,他杀人报复社会都是社会的错。


 


伏地魔是独狼式反社会人格,他自命清高,一切按照丛林法则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伏地魔输了,他会反省自己。


 


在第七部里,所有食死徒都以为伏地魔会把哈利的屡次逃生怪罪到他们的头上,而伏地魔没有,他说是自己错了,他应该亲自下场抓。


 


下面是原文,伏地魔这个孤寡老人又在食死徒面前自言自语了,哈哈哈哈哈。


 


Again, Voldemort looked up at the slowly revolving body as he went on,”I shall attend to the boy in person. There have been too many mistakes where Harry Potter is concerne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my own. That Potter lives is due more to my errors than to his triumphs.”


 


The company around the table watched Voldemort apprehensively, each of them, by his or her expression, afraid that they might be blamed for Harry Potter’s continued existence. Voldemort , however, seemed to be speaking more to himself than to any of them, still addressing the unconscious body above him.


 


总之,七十多岁的伏地魔,依旧是独来独往,不愿意依靠任何人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像毒蛇一样隐藏自己的情绪,像孤傲的狼王一样执着于丛林法则。


 


在墓地里,伏地魔和哈利决斗,他从哈利的脸上看不到恐惧,哈利即便中了夺魂咒,也在拼命反抗。于是伏地魔反复折磨哈利,但是哈利就是不屈服。这反而让伏地魔开始恐惧了。


 


在霍格沃兹,伏地魔和哈利进行最终决斗时,伏地魔的这种恐惧心理越发明显,他对哈利恨的要死,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才能杀死对方,他被哈利当众揭露了过去的伤疤,因为哈利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


 


在哈利的面前,他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伏地魔了,他是汤姆里德尔,一个在孤儿院里恐惧的小男孩,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家人。


 


他用海量的知识填充了日常生活的每一秒,这样孤独就不会乘虚而入。他获得了可怕的力量,这样他就无所畏惧。他不会爱上任何人,这样就没人可以伤害到他的心脏了。


 


如果要说他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他的灵魂是碎裂的,他不能死亡,也不能活,将永远被困在幻境中。


 


人们希望他忏悔,希望他痛苦,但是伏地魔永远不会照别人说的做,他的尸骨会腐烂在泥里,他孩童时期就展现出来的刺猬式的自尊却不会因此粘上一丝的尘埃。


 


被同情和被轻视,对于他来说是最大的羞辱。


 


这就是让巫师们不敢直呼其名的黑魔王。


 


六、伏地魔的自我毁灭


 


我为什么会喜欢伏地魔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角色,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自我毁灭过程是在是有太多让人唏嘘的地方,也很震撼。


 


偶尔会想,如果伏地魔的母亲坚强点,使用魔法活下去,事情会不会就不一样了?


 


我因为各种原因接触过各种有问题的儿童和成年人,个人觉得阻断童年心理创伤的观念回闪,最重要的是建立“依恋”(心理术语,意思和日常用语有区别),其次是建立正确的自尊反馈。【15】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人出生的时候非常弱小,需要依靠着母亲。


 


刚出生的婴儿只能哭喊引起母亲的注意,让母亲把他捧在怀里,吮吸乳汁。随着成长,他会动了,就会记住这个经常温柔抱起他的人。


 


等他的眼睛能看清前面了,耳朵能分辨各种声音了,鼻子能闻到不同的气味了,嘴巴可以咿呀呀的说话了,他会知道,哦,这个温柔的人,是母亲,他可以信任这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冲到她的怀里,他不需要像个刺猬。


 


这时候,人与人就建立了“依恋”。这种“依恋”像是破壳的雏鸟睁开双眼第一次看世界一样,会在灵魂上打下烙印。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觉得很震撼,一个杀死了五十多个人的逃犯,在他母亲家被抓获。


 


他嘲笑警察,说,刚才敲门的时候,他就知道他们是警察,因为大半夜的怎么会有四个警察上门查户口。他的抽屉里有枪,他本来打算杀了这四个警察继续逃,但是他的母亲出来了,问了一句:“儿啊,怎么了?”


 


他不想在母亲面前杀人,就跟着警察走了。


 


这么冷血的人,他在杀前面五十几个人的时候没有一丝的犹豫,但因为他和母亲建立了“依恋”,他身上便出现了人性。


 


一个犯罪,只要他有“依恋”心理,那么心理学家就可以进行干预,他的道德感还有恢复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干预对于年纪越小的犯罪越有效果。


 


比如,《Child of Rage》这部记录篇里的六岁小女孩贝丝。


 


心理医生:“大家是不是都害怕你?”


贝丝:“是的。”


心理医生:“为什么?”


贝丝:“我伤害他们。”


心理医生:“你怎么做的?”


贝丝:“我用刀刺他们,我想杀了我的弟弟,我还想用笔刺死我养父母,我想他们死。”


 


根据调查,贝丝在自己的亲生父母那里,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食物,她的生母在她一岁时去世,此后她遭受了父亲的性、虐待,那时她不到两岁。她的养父母在她19月大时收养了她,并对她很好。但是心理创伤已经存在了,她经常做噩梦哭泣。


 


贝丝没有和任何人建立“依恋”,到六岁时,创伤潜伏期结束,观念回闪,她开始想要杀人,她偷走了刀,想要杀死养父母和自己的亲弟弟。在地下室,她把自己弟弟的头往地板上连续的撞,她没有任何悔意和同情,表情淡漠,叙述事情的时候,逻辑清晰。


 


1989年4月,贝丝的养父母把贝丝到特殊机构进行治疗,里面的专家专门治疗“依恋障碍”的孩子,他们很多都试图杀过家人、邻居、儿童。专家们通过“行为强化”(一种心理术语,和平时用语的意思不一样),给他们建立尊重和依恋。


 


1989年12月,贝丝的最后一次采访。


纪录片导演:“你伤害过谁?”


贝丝:“弟弟,妈妈和爸爸,还有有动物。”


纪录片导演:“你现在是什么感觉?”


贝丝哽咽:“我很难过。”


 


她开始哭泣,她不再是那个表情淡漠的小女孩了,她的道德感恢复正常。20多年后,贝丝成为了一名护士,过的很幸福,正在帮助其他同样患有“依恋障碍”的孩子们。


 


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证明,“依恋”缺失,只要早干预,完全可以阻断行为人发展到反社会人格。


 


那为什么说伏地魔的自我毁灭是必然的呢?


 


因为从犯罪心理侧写分析的结果来看,伏地魔没有和任何人建立“依恋”,他弱小的年龄里,贫穷和家人的缺失使他没有机会被治愈,所以,伏地魔不可能有人性,童年期的创伤会潜伏在他的大脑里,形成“观念”,不断回闪,最后在某一次导火索下,爆发,他开始杀人,多巴胺成瘾,一步步走向灭亡。


 


即便伏地魔16岁那年不放出蛇怪,不亲手杀死老汤姆,到了某一时刻,观念回闪,依旧会使他走上不归路,这仿佛是从他出生起就注定的事情。


 


伏地魔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在雪山顶上的迎着寒风无所畏惧的小石子,上帝之手推了他一把,他开始从山顶往下滚落,一路粘上雪花,变成大雪球,最后呼啸着引起雪崩。


 


他坠入了尘埃与黑暗,周围人的也因此丢了性命。


 


如果说哈利的出生注定要成为救世主,去保护世界。那么伏地魔的出生就注定要成为黑魔王,去破坏世界。


 


七、身为儿童文学的局限


 


毫无疑问,JK罗琳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伏地魔这个角色,他有鲜明的特征,非常的立体,读者可以深挖他的一切,仿佛他真的存在。


 


如果是笔力不行的作者,塑造出的角色,往往是扁平化的,经不起现实理论的推敲,比如霸道总裁,这种人物不经受不起严格的心理学分析。


 


JK罗琳是在宗教小学接受教育的,她的原始家庭也信教,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里提到,她的父母来自贫穷的家庭,他们认为JK异常活跃的想象力只是滑稽的个人怪癖。


 


她在写“怪胎”设定,和伏地魔孤儿院里的宗教氛围时,应该是有映射自己的想法。


 


整个《哈利波特》七本书,有很多宗教元素,JK还被教会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不尊重上帝。


 


JK和自己的父亲关系不好,但是很爱自己的母亲。


 


我觉得因此,JK的小说里,父亲角色都有缺陷,比如伏地魔的父亲,哈利的父亲,斯内普的父亲,邓布利多的父亲,小天狼星的父亲,卢平的父亲,等等。(还有好多)


 


在大结局时,JK本来想叫韦斯莱先生死掉的,但是后面想想,觉得这是唯一一个完美的父亲了,就把他留了下来。


 


JK罗琳说《哈利波特》这本书里很多的东西,其实是和她过去的经历有关的。比如,她在伦敦的大赦国际总部的研究部门工作,她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受害者的求助,相当于每天都要看无数宗犯罪案件吧。(难怪她得抑郁症,要是我也会抑郁)


 


我认为在这个时候,JK建立了朴素的犯罪心理观,她知道犯罪有遗传性(M基因理论),家庭缺失导致孩子不能建立依恋,犯罪行是会逐渐升级的,高智商反社会人格独来独往,隐藏自我,无道德感。加上,JK属于二战后的一代英国人,对希特勒的事迹耳濡目染,伏地魔这个角色就诞生了。


 


不过,因为JK写的是童儿小说,她不能把伏地魔的一些犯罪写的很露骨,更不能写伏地魔的黑暗思想(那真的挺蛊惑人心的),大部分伏地魔的杀人行为都是借其他角色的口说出来的,没有进行直白的描写。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伏地魔好像傻乎乎的,只是看着很凶,但实际上没有多厉害。


 


但是,真的没有必要瞧不起儿童小说,人家《三体》也获得了儿童文学奖。


 


不过,因为JK没有露骨的描写伏地魔的邪恶,倒是激发了我写同人文的欲望,我非常想把原著小说里,伏地魔展露出来的黑暗思想,写出来,让大家一起震撼一下。


 


总之,《哈利波特》是个很优秀的作品,伏地魔是个塑造的很丰满的反叛,在我看来,他像个从犯罪心理教科书上直接搬下来的人物,仿佛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这个人。他后期的行为,都可以找到根源。这个人物塑造能力,我只能为JK拍手叫绝了。


 


以上就是我对伏地魔的犯罪心理侧写,希望这篇文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伏地魔的内心世界。


 


这次主要讲了伏地魔的“破碎的灵魂”,以后有机会了我还想讲讲他“孤独的天才”的一面。


 


伏地魔的处世哲学,虽然涉及的理论晦涩难懂,而且学派很多,相互对立,打的很激烈,但是题材都非常有意思,可供大家辩论和思考的地方很多,到时候评论区肯定满是思想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了吧。


 


如果,大家想看HP其他人物的分析或者伏地魔其他方面的分析,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考虑的。


 


 


END


 


PS狂战士曹某人的狂妄自大时间:


 


我不是心理专业的,以前,闲得无聊,大概花了三个月的课余时间,自学通过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就是想秀一下,气气一些老视J我、骚扰我、还私信辱骂我的小朋友。


                                                                             


抱歉,知识量大,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改天我高兴了说不定还会去拿个历史学位玩玩。


 


我不用我最擅长的学术领域,照样可以把我喜欢的角色分析出无限的魅力。


 


不然,为什么我敢这么傲气呢?


 


而且,我不需要像偶像一样洗白自己,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找理由,给我泼脏水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需要玩网络宫斗下三滥的那一套,一天到晚掐头去尾的截图,装受害者。我能力够强,我敢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也敢承担为保持傲气而付出的代价。


 


瞧不起有些人,是因为我瞧不起装大尾巴狼的人,现实中要是遇到这种人了,我可能会恶心的当场口吐芬芳。


 


郭德纲说:“内行要是和外行去辩论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一个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媒,媒还得选精煤,水洗的煤不好。如果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我试图和外行人辩论,真是够傻B的。


 


这次,引用的文献我就放在下面了,爱杠的人就去找文献原作者,我不会和任何“外行人”浪费口舌,闹事的人一律拉黑。


 


OK,装逼完毕,封印狂战士曹某人,不能再老粉看见我狂妄自大的本性了,装逼很爽,但是事后会有点羞耻,总之,你们勤劳爱更文还可以随便盘的沙雕曹某人回来~\(≧▽≦)/~啦啦啦~


 


附录:引用文献


1、浅谈犯罪侧写及其在我国现实应用的思考,法制与社会,石柳


2、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陈道祖


3、Depression and Recovery?BritishEconomic Growth 1918-1939,B.W.E.Alford


4、Modern England,R.K.Webb


5、The Causes of British Unemployment,R.Layardand S.J.Nickell


6、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与英国议会,天津师范大学,薛诣澜


7、从《圣经》的文学阐释看文学批评的真理权威性—兼评梅厄.斯腾伯格的《圣经的叙事诗学》A Discussion of Free Textual interpretation,Including aResponse to Sternberg’s Reading of Rape of Dinah


8、近代广西西方宗教的慈善事业评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藤兰花


9、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英国公学的发展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禚琳


10、机构结构化教育结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对孤独症儿童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罗六妹


11、心理创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


12、"观念"缺失——高材生犯罪的重要心理背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


13、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安秋玲


14、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华东政法大学,陈和华


15、依恋研究述评,吉林师范大学,马小亮



评论

热度(1042)

  1. 共13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